永不懈怠的追梦人
——谨以此文献给进校人 许慧鹏
梦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是冬天的第一片飞雪。当我迎着朝霞,行走在春意盎然的校园,漫步于诗意的花园小道上,看到新栽小树的枝丫有了一些挺拔的力度,脑海中就冒出了这样的句子。一直都像是在做梦,可分明,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凝望着教学楼不灭的灯光,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七年前……
融入与梦想
当我决定要来这个学校的时候,不止一次在心中描绘过她的模样:阳光遍洒的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可当我走近的时候,如果不是挂着的校牌,怎么也不会想到,两道铁栅栏就是大门,全部的校舍就是两层楼。一楼的尽头有一间学生宿舍,十几张高低床,住满了人。走出楼道,有一个不大的操场,还是六小的。十几个老师,一百多学生,与我梦想中的市级学校相差甚远。那一刻,后悔和失落萦绕在心头。但是不久,我就发现,简陋的校舍挡不住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傍晚时分,夜幕降临了,很多同学还在苍茫的暮色中专注的拉着手风琴,成为小小的操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不宽敞的舞蹈室里,练功的学生常常为争得一席之地面红耳赤;琴房里,老旧的脚踏琴上永远有苦练的身影……朗朗的书声、悠扬的琴声、美妙的歌声,在校园上空演奏着一曲和谐的校园之歌。好学上进的莘莘学子,勤恳敬业的领导同事,让我之前的不悦心情一扫而空,很快融入了团队之中。
每天,当我穿梭于教室,为淳朴的教风学风所感动,那是一个学校应有的味道。与此同时,不由自主就会做梦:要是地方再大点儿,要是学生再多点儿,该多好啊!
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两层楼要拆掉重建。那一刻,心随梦飞,欣喜之情难以言表。2004年,在外租房的一年间,师生们挤在文化馆的楼上,由于场地限制,晚上上课也是常有的事儿,但大家没有丝毫的怨言,教学热情反而空前高涨。也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学校七名老师报了上海师大在职研究生,我很荣幸也在其中,我们共同学习,啃掉了一本本厚厚的书籍,从教以来第一次用心撰写教育叙事和毕业论文,最终拿到了毕业证书。那一年,学生的毕业汇演更是让人铭心刻骨。时间短,场地小,节目多,而每个节目都有老师“承包”训练,大家放弃了一次次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在水工厂俱乐部上演时,诺大的演出厅里座无虚席,精彩的节目受到了观看演出的学生家长、幼儿园园长、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2005年春节刚过,师生们迫不及待搬回了新盖的五层教学楼。从楼上走到楼下,从琴房到多功能教室,每间屋里都还散发着阴冷潮湿的气息,而我的脚步是轻快的,心是暖的。从两层到五层,真的敞亮了太多太多!
成长与收获
一生中,总有一些岁月难忘记。大学毕业,我的第一站是在重点高中。在任教的十四年中,一切围绕高考的指挥棒,满脑子都是提高升学率,以不变的热情和爱心送走了一届届好学的学生,理性的思考比较少。来到进校,我要面对的是幼师学生,她们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第一次见面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当时我除了任教政治,还上过一段英语课。第一堂英语课,我想让学生复习一下音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能把音标读对的没几个,而且还没上一会儿课,不少学生打瞌睡,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连续几次都这样,让人很生气。我这个在高中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这里遭遇冷场,心理落差很大。我走进教室、宿舍,和学生聊天,心与心的交流,这时才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学习优秀上高中考大学的学生,还有一群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文化课一塌糊涂,但她们能歌善舞,能画会弹,善良单纯。从此,我的教学观、学生观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也有了深刻的感知和认识。我开始喜欢上这群孩子,不断快乐着学生成长进步的快乐,感受着教师职业充实的幸福。当一届届学生就业时以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质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欢迎,当几年之后欣闻她们很多成为园里的骨干、园长时,我更加坚定了信念:职业学校也是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摇篮,从事职业教育同样有成就感!
应该说来到进校是我教育生涯的转折点。当我不只是作为一名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还要作为一名培训者,和教育同仁面对面。角色的变化逼着自己学习再学习,学习就成了生活的常态。我开始涉猎更多的领域,研读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主持并参与一个又一个课题,撰写一篇又一篇教育叙事和论文,对于教师、学生,对于日复一日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参评高级职称时,几十份含金量颇高的证书饱含着专家引领、领导和同事支持的深厚情谊,凝聚着每一个清晨和深夜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今天,当我坐在这里梳理缤纷的思绪,打开柜子里尘封已久的证书,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荣誉都是浮尘,而荣誉后面的感悟,才是我真正的收获:作为一名教育人,一切应景的虚荣和名声,都留不住。而我们曾经对学生甜美的微笑,扶过学生的温暖的手、春风化雨的爱,却可以长久留在学生的心里。当学生颂念老师的时候,这一切,是那么蓬勃和富有生命力,让人津津乐道,口齿生香。
新居与憧憬
搬进了五层新楼之后,我以为会在这里教书到老。从未想到有一天会听到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学校要搬迁了,已被政府列入十大为民实事之一!当新校区开工典礼的鞭炮声响起,之前虚幻的感觉才有了落地的真实。
2014年,进校人欢天喜地迁入新居。校址虽变,心未变,情依然。十七年的风风雨雨,蓦然回首,学校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融入血脉,荣辱与共。当我在占地近百亩的校园走了一圈,脑海里反复涌动的是两句话:太大了,太美了!学术报告厅、风雨操场让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再也不受场地的困扰;六个人一间的宿舍,让同学们告别拥挤享受通透。琴房里,一架架电钢整齐排开,脚踏琴的时代一去不返;宽敞的舞蹈室,随时给同学们上课和练功提供方便;空气清新的操场也让师生课余饭后有了散步的好去处。站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品味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美景…..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时光如性急的信使,不经意间发送走了一年又一年,学校也于今年迎来建校四十年。四十年,在历史长河中,若白驹过隙。在一个学校的发展中,却算悠长。四十还很年轻,四十正当年华,四十最有作为,四十征途在望!风雨兼程,薪火相传,在未来的岁月中,生命不息,追梦不止。我祈愿,学校的明天会更好!